close

一、發展的意義:個性從生命開始到壽終,在心智、行為上產生連續性擴散性改變的歷程。

(一)連續論:發展是連續不斷的歷程,透過無數量的累積所形成。
(二)階段論:發展係由一系列再生命時期的質變所組成。
     1.關鍵期:教育的敏感期,個體的成熟對最適宜學習某項行為。
     2.銘印(imprinting):個體在某段時間內的一種本能而特殊的學習方式,此學習通常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,學後行為保留持久,不易消失。

 


二、研究方法:

(一)橫斷法(cross-sectional method):對於不同發展階段個體的行為同時進行研究
     1.優點:省時省錢,短期獲得大量資料
     2.缺點:群體效果(cohort effect)因群體生長年代環境相似,使得發展傾向極為相似。

(二)縱貫法(longitudinal method):對同一群體進行長期追蹤式研究。例如:柏克萊成長量表(Berkeley Growth Study)
     1.優點:提供發展曲線(grow)
   
  2.缺點:耗時費錢,亦產生練習的影響。

(三)連續法(sequential method):以橫斷法開始,加上縱貫法追蹤的綜合性研究法,提供個別與整體的發展趨勢。

三、發展理論:

(一)皮亞傑(Piaget)的認知發展論(cognitive-developmental theory):

     1.基模(schema;scheme):人類吸收隻事的基本架構。
     2.組織(organization):個體處理周圍事務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、心智功能,從而達到目的的活動歷程。
     3.適應(adaptation):個體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-1同化(assimilation):個體以既有的基模去吸收新經驗的歷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-2調適(accommodation):原有基模無法同化新知識時,個體只有改變已有的認知結構以符合環境要求。
     4.認知發展的階段:
       (1)感覺動作期(sensorimotor stage):出生至兩歲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a.延宕的模仿(deferred imitation):十八個月大的嬰兒會模仿以前看過的動作,顯示嬰兒具有長期記憶及心理表徵的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(2)前運思期(preoperational stage):二至七歲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a.思考能力的六個限制分別為「具體」、「不可逆性」、「自我中心主義」、「集中」、「狀態對轉變」、「直接推理」
           b.自我中心主義:只能集中在自己的觀點,無法同時思考別人的觀點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c.保留概念:了解儘管物體的外觀形狀有所改變,但物體本質仍保持不變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其發展為1.數目、面積、物質保留概念:7歲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重量保留概念:9至12歲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體積保留概念:11至12歲

       (3)具體運思期(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):七到十二歲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a.理解數學上的可逆性

       (4)形式運思期(formal operational stage):十一歲以上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a.運用抽象符號進行思考活動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b.假設演繹推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c.運用原理原則解決問題。

     5.教育上的意義:
       (1)主張自然預備狀態

     6.教學上的應用:
       (1)按照兒童思維方式實施知識教學:重視智力發展階段
       (2)循兒童認知發展順序設計課程:
       (3)針對個別差異實施個別化教學(個別化教學為團體的教學法)

     7.語言發展論:
       (1)自我中心語言:2~7歲,語法簡單,內容以自我為中心或單一事項為主。
       (2)社會化語言:7歲以後,由於認知發展和經驗增加,兒童能逐漸重視他人反應。
       (3)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相關性極高


(二)布魯納(Bruner)的表徵系統論(system of representation theory):
   
 1.分期:
       (1)動作表徵期(enactive representation stage):嬰兒以感覺動作認識外界
       (2)形象表徵期(iconic representation stage):以知覺經驗來記憶或運用感官對事物形成心象來了解外界
       (3)符號表徵期(symbolic representation stage):運用符號、語言來獲得知識和經驗。
     2.教育上的應用:
       (1)提倡發現式教學
       (2)重視語言教育
       (1)鷹架教學(scaffolded instruction)採用鷹架作用的教學策略。

 

(三)維果斯基(Vygotsky)的社會歷史心理學:
   
 1.獨白(private speech):調和語言與思維(4~5歲發展)
     2.可能發展區(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)ZPD介於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,及經由他人協助後所達到的水平,在兩種水平之間的一段差距,即為可能發展區。
     3.鷹架作用(scaffolding):從實際發展水平至可能發展區中,他人所給予的協助。

女童會有戀父情結、楊具羨慕
       (4)潛伏期(latent stage):七歲至青春期,兩性關係傾向同性排斥異性。
       (5)兩性期(genital stage):青春期以後,男性約在十三歲、女性約在十二歲,個體需求轉向年齡相近的異性,有婚姻家庭概念。

 

(四)佛洛依德(Freud)的性心理發展論(psychosexual theory of development):
   
 1.分期:
       (1)口腔期(oral stage):零至一歲,受限制會造成口腔性格,愛吃、酗酒、吸煙、咬指甲,悲觀、依賴。
       (2)肛門期(anal stage):一至三歲,受限制會造成肛門性格,冷酷、頑固、潔癖、剛愎、吝嗇。
       (3)性器期(phallic stage):三至六歲,男童會產生戀母情結、閹割情結;

 

(五)艾力克森(Erikson)的心理社會發展論(psychosocial theory of development):
   
 1.分期:

發展階段 社會心理危機 發展結果 0~2歲 信任vs不信任 安全感vs不安全感 2~3歲 活潑自主vs羞愧懷疑 自信vs自我懷疑 3~6歲 自動自發vs退縮內疚 獨立進取vs畏懼退縮 6歲~青春期 勤奮進取vs自卑自貶 企圖心vs失敗感 青年期 自我統合vs腳色混淆 自我肯定vs徬徨迷失 成年期 親和團結vs孤立隔離 關係良好vs孤獨寂寞 中年期 精力充沛vs頹廢遲帶 生活美滿vs自我放棄 老年期 完美無缺vs悲觀絕望 安享天年vs悔恨舊事

  

(六)道德發展:
   
 1.皮亞傑的二期論:

 

他律期

自律期

年齡分期

5~8歲

8~9歲

對錯的判斷

行為後果

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向

思考形式

自我中心

對道德採取相對立場的考量

對規則的看法

規則不可改變

規則可因人而異

對處罰的看法

出氣式處罰

相對式處罰

內在公正

  2.柯伯格(Kohlberg)的三期六段論:以道德兩難問題測驗
       a.對性別的看法:性別認同→性別固定→性別一致性

年齡分期 分期 段落 幼稚園至小學中低年級 道德成規前期(preconventional level) 必罰服從取向 相對功利取向 小學高年級至青年期 道德循規期(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) 尋求認可取向 順從權威取向 青年期末期至人格成熟 道德自律期(postconventional level) 法治觀念取向 普通理論取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廖 元瑜 的頭像
    廖 元瑜

    廖 元瑜的部落格

    廖 元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